反黑箱課綱學運從北到南延燒,曾經,學生爭取的是髮禁、鞋襪禁等基本人權;而今,你們開始懷抱對社會的關懷,有了表達自己主張的能力,進而得以對所聞所見提出你們的訴求,這樣的進步得來不易。
過去課綱一直是為威權政府所服務。從「反攻大陸」、「解救大陸同胞」開始,經過幾十年的民主化進程,我們終於可以在課本上看見二二八事件的真相,終於可以瞭解什麼是白色恐怖、瞭解台灣這塊土地。
有人說政治當與教育分開;但是學生該學什麼,這一直都是個政治問題。政治從未離開校園,而校園也從來沒跟政治脫離過。誤導我們校園需要去政治化,是試圖增加學生站出來反對黑箱課綱的壓力——可一切的爭議,卻是從政府先把政治的黑手伸進課本開始。
當課綱委員說著:「全世界教科書都是為政治而服務,沒有講學術客觀的啦!」、「課綱是為國家民族的立國精神服務,而且要先教中國史、再教台灣史,最後是世界史。」當政府高層試圖去台灣化,同學們,請千萬不要忘記:課綱微調就是政治問題,而試圖去政治化反是最政治的手段。
而武陵高中校長林清波說:「想參加社會運動,在每個學校都可以參加,但你現在在武陵高中,就不用那麼用功、努力進武陵了」。林校長的這一席話,無疑是心懷對武陵學生們的驕傲與期待;然而,我們該繼續追問的是:教育的本質,如何與社會、與政治分離?
林校長對同學教育狀況的關心,無非是希冀同學們在未來,能夠成為知識分子,憑藉己力為國為家貢獻,引領社會進步;於是我們放眼望去,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各個學運領袖,哪一位的經歷不是用功努力考取學歷的「好學生」?遑論六都首長半數年輕時都曾熱衷參與社會運動;更別說馬總統也曾表述自己參與學運,同時肯定學運「是青年朋友關心社會、參與民主的具體實踐」。既此,則當社會的聲音彼此碰撞之時,我們難道不該鼓勵學生參與相關的討論嗎?
同學們,我相信,教育是為培養你們獨立思考的能力;但是在具備這樣的能力之後,同樣至為關鍵的,則是如何「實踐」。在這次的公共討論之後,你們都已然知曉,校內外有著許多不同的想法;而無論如何,我都期待這場公民討論,能夠繼續對話。
如果政治化從來無以迴避,那我們就好好準備自己,以對等的方式迎擊。